df
学校精神: 崇德 责任 敬业 创新 | 校训: 笃恭修德 见贤思齐 | 校风: 知行合一 至真至美 | 教风: 修身立德 晖光日新 | 学风: 尊师重道 乐学善思
您现在的位置: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>> 教师频道 读书交流>>正文内容

《德国美术教育》 ----学生创造力、个性的培养

     《德国美术教育》
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-学生创造力、个性的培养

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   王春平

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,近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《德国美术教育》,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,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、有序性的特点,又吸收了宽容性、多元性等优点,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。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,它具有很强的个性,深受启发:

一、多样的教学方法,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,以启迪孩子的智慧。

在德国的小学,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,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,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,如: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,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,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,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、形状,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、习性等常识,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;用彩色笔画蝴蝶。把常识、语文、美术等课结合起来,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。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,教学的灵活性。

教”与“学”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,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。如:在教学活动中,教师对完成“作品”的愿望非常迫切,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、示范,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,看老师画,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,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。

二、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,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,同时美术教学也期待“新”

在美术教学中,艺术的想象力较之汲取知识的能力而言意义更为深远。美术有助于我们挖掘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潜能,它使我们记起该如何去编织梦想。与自己的教学相比,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,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,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,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。

1)教师的“新”理念

虽然我只有两个月的教学经验,但在教学中也是深有体会的,师生之间应该是和谐、民主、平等的,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,这是迈出创新的第一步。将单一的老师讲解示范变为讲解、讨论、示范、观摩、互评等多向交流的形式。这样既营造了轻松和谐、热烈平等的课堂氛围,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,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

2)教学的“新”形式

美术教学一定要改变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,在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。我就发现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,解决难题的能力欠缺,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,在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。

3)教材的“新”内容。

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,它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,是连接师生的桥梁。教材的内容有时比较局限,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共同探索,从学习过程获得学习的方法。在美术学科中,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。对每个话题,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地深入,还应该着力于点的泛化,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展开的空间,让学生学会学习。

4)空间的“新”探索。

在我们身边有大量的美术资源,艺术家、美术教师、美术顾问;画廊、艺术家工作室、艺术中心;报纸、畅销杂志、户外美术展板、广告牌、学生作品展;户外的宣传活动;艺术家的录音带录像带……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学需要探索挖掘的新空间,也都可以变成我们教学内容。

三、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,让我自己来做,淡化教师的权威性,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,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。

教学过程中,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,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,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,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。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,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,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。

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,淡化教师的权威性,与学生做朋友,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,表现美。

四、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,贴近学生的生活,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。

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,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,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。如: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(既形成色调,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);“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”;“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。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,不至于太理论化。

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,而让学生死记硬背,甚至加以考试,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,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,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,不是老师们教不好,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,只有快步奔跑保命,无力顾及其它。

书上写到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。引起了我的感触与思索,美术是无国界的,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。但在传授与教育上却有差别,取人之长处,补自己之短处。什么是“好的”美术作品?一直是有不同的评判标准,如人们习惯以“像不像”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,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。有些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,还有教师上美术课,因缺乏资料,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。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,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,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,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。虽然接触美术教学只有两个月,但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、自主性的培养更重要,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。让学生在感受体验、操作尝试、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、学习技能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,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,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。

总之,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,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、审美力、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。
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

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43号